成为会员

精彩回顾 | “爱聚A,惠集肾” – IgA肾病临床诊疗提升项目启动会

IgA肾病(IgAN)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进行IgAN的风险预测和及早有效诊断和治疗是医生和患者关注的话题,优化IgAN临床实践、探寻有效的治疗策略一直是我国肾脏病领域专家探索的方向。

为了提升肾科医生对lgAN的管理和重视、优化IgAN的风险预测管理和用药选择、提升IgAN的临床诊疗水平,中关村肾病血液净化创新联盟发起“爱聚A,惠集肾”-lgAN临床诊疗提升项目并于2022年9月1举办了项目启动会。

会议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左力教授担任大会主;来自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晨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蒋更如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万建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付平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陈孟华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邢昌赢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宏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吕继成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崴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悦教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王彩丽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熊祖应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杨向东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钦开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王惠明教授、中山大学湘雅医院许辉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德光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燕宇教授与线上参会同道一起,围绕IgAN的发病机制、病理诊断、临床诊断,风险预测,临床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结合国内外IgAN诊治指南及lgAN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次会议线人数达4100余人,特整理会议精华,以飨读者!



开场致辞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按出场顺序排列)

会议伊始,由中关村肾病血液净化创新联盟吴健秘书长担任主持并邀请大会主席左力教授进行开场致辞。

左力教授讲道,IgAN临床进展缓慢,若不及时干预可导致肾功能丧失,不同IgAN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症状较轻的患者表现为轻度尿检异常,严重者可表现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此外,IgAN患者的预后存在较大差异,极少患者可自发缓解,但约40%的IgAN患者在起病20年内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通过统计IgAN的全球数据发现,IgAN的发病率、治疗反应及预后存在着明显的中西方差异。鉴于中国 IgAN患者特殊的易感基因、不同于其他人群的治疗反应以及预后,选择适合中国 IgAN患者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联盟发起了“爱聚A,惠集肾”-lgAN临床诊疗提升项目,希望本活动可推动新的治疗理念应用于临床,惠及更多IgAN患者。


Session1:

“爱聚A,惠集肾”项目全国启动会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按出场顺序排列)

吴健秘书长对项目进行介绍,介绍了本项目将通过平台的搭建,开展多种学术活动,深入探讨IgAN的新机制、新进展,带动全体肾内科医生IgAN的整体诊疗水平大幅度提升。该项目将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分区域、分主题地开展大咖讲堂以及区域性研讨会、总结会。

在本次启动会中,来自全国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左力教授担任专委会专家组组长为来到现场的专家颁发聘书。随后,信瑞诺CEO黄皓宇先生及市场发展和新产品战略执行总监孙爱珊女士携手线上线下全体专家共同助力,点亮灯柱,完成启动仪式。


专家代表寄语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按出场顺序排列)

陆晨教授蒋更如教授万建新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在会议中发言,三位专家对该项目的成功启动表示热烈祝贺。IgAN作为我国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上面临很多挑战,对其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和治疗等话题的讨论意义重大。近几年IgAN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为临床方案的个体化选择提供基础,本项目启动不仅可以推动治疗规范化,还有助于新治疗手段在临床中推广,有助于基层医生对IgAN诊疗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改善IgAN的总体预后。


Session2:IgAN专题论坛

根深叶茂,厚积薄发——

《IgA肾病发病机制新认识对靶向治疗研发的启示》

主持人

付平教授

讲者

吕继成教授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按出场顺序排列)

根据TESTING研究以及STOP研究结果,IgAN患者(尤其是东方患者)对新治疗方案有迫切需求。过去几年随着蛋白尿可作为终点事件,IgAN新药研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IgAN新药的研发基于对发病机制的认识,传统观点认为IgAN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传统治疗并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这迫使我们对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索。

IgAN发病机制的研究近来取得一定成果,目前来自包括我们实验室的多数研究发现,IgAN患者肾脏沉积的IgA1存在O糖异常,这种糖基化异常的IgA1更容易形成多聚体形式,容易在肾脏沉积,并且更容易激活补体和诱发炎症反应;所以我们尝试用CD89作为探针检测IgAN患者多聚IgA水平显著升高,未来CD89有望成为诊断的辅助工具。IgA复合物沉积后会导致补体激活,补体的过度激活,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补体激活主要包括凝集素途径和旁路途径,以上两种途径的活化均可参与疾病的发病和进展,且在东西方人群所占比例不同。尿补体可反应组织中补体的激活情况,尿C4D的水平越高提示病人的预后越差。

上述发病机制提示我们或许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靶向治疗,首先可以抑制IgA的产生,对于已经产生或沉积的IgA可以考虑去除,最后可以通过补体抑制等手段阻断下游损伤;相关的特异性药物开发均在进行中,或许未来数年内会出现出更多治疗手段,一些非特异性的药物的效果同样令人欣喜,内皮素受体拮抗剂Atrasentan的Ⅱ期临床应用使尿蛋白平均降低了50%以上,相信未来IgAN的治疗会进入基于发病机制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新时代。


Discussion1:

大咖云集,锵锵碰撞——IgAN诊疗实践

主持人 

张宏教授

讨论嘉宾 

王悦教授、王彩丽教授、熊祖应教授、杨向东教授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按出场顺序排列)

肾活检目前仍是IgAN诊断的金标准,对评价患者的预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IgAN的诊断首先要排除继发性因素,由于IgAN疾病异质性较大,是否进行肾活检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指标,如尿蛋白、血尿、血压情况进行评判,最新研究表明,对于无法行肾活检的患者,可以使用AI模型进行诊断和预后评价。

目前IgAN在临床上面临的挑战很多,主要有:患者病情波动影响医患治病信心;现有药物有限不能满足治疗需求;漏诊导致措施最佳治疗时机;临床指标、病理改变以及治疗方案三者的关系难以把握。

TESTING研究结果、靶向激素药物进展以及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提示我们,半量激素联合预防性磺胺类抗生素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半量激素的研究仅随访2.5年,还需要进一步随访以观察半量激素的长期疗效。由于IgAN对于治疗反应的异质性也很大,所以治疗方案选择应在参考KDIGO指南中治疗原则的基础上遵循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及临床表现,以RAS抑制剂(RASi)为基石,必要时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辅以羟氯喹、霉酚酸酯(MMF)、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靶向补体抑制剂等,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采用序贯或者联合等治疗方式。


日新月异,百花齐放:

《IgAN激动人心的未来—

2022ERA-EDTA研究新进展》

主持人 

邢昌赢教授

特邀讲者 

陈崴教授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按出场顺序排列)

肠道黏膜免疫在“四重打击”学说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免疫可通过影响表观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和/或饮食成分)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诱发异常免疫反应。有研究表明,IgAN多种易感基因与肠道免疫有关,与炎症性肠病(IBD)有相同的易感基因,且IgAN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明显。另外有研究表明,IgAN中IBD患者发生ESRD的风险更高。半乳糖缺陷IgA1(Gd-IgA1)增多与Toll样受体7(TLR7)、黏膜归巢受体、诱导增殖配体(APRIL)有关。B细胞激活因子水平(BAFF)与IgAN患者蛋白尿水平以及疾病进展呈正相关。

2021KDIGO指南更新了IgAN的预后评估工具,并提出IgAN蛋白尿的目标管理值为<1g/d,所有蛋白尿>0.5g/d的IgAN患者均应开始进行干预治疗。根据TESTING研究,半量激素相较于足量激素疗效相同,但不良反应可降低70%。关于其他治疗,国内有一些关于证明羟氯喹、MMF有效性的研究。

IgAN未来治疗的研究百花齐放,这些治疗包括强化支持治疗(如Sparsentan、Atrasentan)、靶向迟释布地奈德(NEFECON)以及其他在研的治疗新方法(细胞因子抑制剂、补体等)。关于NEFECON治疗IgAN的III期临床研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两项关于NEFECON的研究数据,其中一项表明NEFECON修饰IgAN的遗传表观:两种miR基因的表达在IgAN患者和无进展慢性肾脏病(CKD)存在差异,在使用16mg治疗9月后,miR 122-5p在高、低进展风险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停药后上升,这提示我们miR 122-5p或许可作为一种生物靶向标志物,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有一些关于补体抑制剂的试验在II期或III期研究中,ERA发布了一项探讨BION-1301治疗IgAN安全性及耐受性的中期研究结果。BION-1301作为一种结合APRIL的新型人源单克隆抗体,可以结合并阻断APRIL,关于其剂量以及用药方式的研究正在开展中,已完成的部分研究显示出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中期研究的数据进一步证明了BION-1301对IgAN患者的潜在疾病修饰作用。

另外有研究发现阿泰西普可降低IgAN患者血清中抗Gd-IgA1自身抗体水平,国内关于泰它西普治疗IgAN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达到主要终点。PROTECT研究显示,在IgAN患者中,与单用RASi相比,Sparsentan治疗后蛋白尿降低更显著。另外Atrasentan治疗IgAN的Ⅱ期AFFINITY研究显示,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Atrasentan治疗IgAN患者,24周后患者蛋白尿下降58.5%,且耐受性好,无明显液体潴留问题。


Discussion2:

半世等待,未来已来——IgAN治疗未来格局探讨

主持人

陈孟华教授

讨论嘉宾

陈钦开教授、王惠明教授、许辉教授、王德光教授、燕宇教授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按出场顺序排列)

根据2021KDIGO指南,IgAN蛋白尿的目标管理值为<1g/d,研究表明,IgAN尿蛋白控制在500mg/24h可改善患者预后,将尿蛋白控制在300mg/24h患者获益更多,蛋白尿的控制越低越好,但临床上实现较为困难。但蛋白尿仅仅是治疗目标的一个方面,肾结局的改善是我们的长期目标。

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应在指南的基础上做到个体化、精准治疗,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指标,可能的发病机制、经济、患者意愿等因素,推荐前3月使用充分的支持治疗(包括最大剂量RASi、SGLT2i、Atrasentan等),对于病理类型中增值性病变或间质炎症较多且eGFR>50ml/min/1.73m2的患者推荐在上述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量激素。

非免疫抑制剂Atrasentan虽还未在临床投入使用,但之前的研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待今后在临床中进一步验证,随着Atrasentan等新药的研发,我们对IgAN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新药可以早日在中国上市,使IgAN患者在治疗上有更精准的选择。


会议总结

左力教授在会议最后表示本次会议内容丰富,不光分享了IgAN发病机制及治疗的前沿进展,在讨论会上各位专家各抒己见,令人收获颇丰,今天讨论的问题也是IgAN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于涉及到的几个问题并阐述了个人看法:肾活检的时机可以在支持治疗(最大耐受剂量的RASi治疗)之后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决定,无创的生物学标志物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若患者是炎症性病变可考虑用激素治疗,若患者活动性病变不多可使用SGLT2i、Atrasentan等非免疫抑制剂。另外,在设计研究的时候,结合临床和病理,选取适合的患者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可能会放大试验的结果。

最后再次表示,期待未来本联盟可以共同出台一些临床共识促进IgAN诊疗水平的提高。